□特約評論員 新竹售屋魏英傑
  針對孤兒楊六斤經媒體報道後引發捐助熱潮、很快成為“百萬富翁”的現象,近日部分公益人士組織沙龍,探討“個人捐贈的現實尷尬與制度困境”。沙抗癌食物龍聚焦兩個公眾關註的問題:媒體可以利用公權力為個體公開募捐嗎?誰具有巨額善款的使用權?
  在我看來,第一個問題在中國現實語境下,其實是個偽問題。因為類似這樣的事例,媒體或為無錢治病的患者呼籲,或出面組織募捐活動,可以說每天都在發生。哪怕媒體僅僅是對事實進行報道,也可能引來社會的捐款。媒體能否為個體公開募捐,這中間存在太大的模糊地帶,很難簡單論其是非。特別是,不能因為楊六斤吸引的捐贈數外接式硬碟額特別大,就認為其做法不妥,而其他事例得到的捐款少,就可忽略不計。因為,同樣是媒體發起的募捐活動,其在本質上是一樣的。
  這一事件,也側面反映了當前國內社會保障機制、社會慈善事業以及公益組織固態硬碟公信力有所欠缺的現狀。正是因為如此,才會出現這種媒體“搶”了公益組織活兒的情況。可以說,媒體作為公眾輿論機構,一定程度上對社會公益慈善發揮了補充作用。在這種情況下,不宜輕易否定媒體扶貧濟弱的功能。
  那麼,楊六斤事件揭示的真問題是什麼?就在於如何規範募捐及善款化療飲食使用的流程。
  這裡有個現象不得不提,就是許多個體求助事例,經由媒體或網絡放大後,很容易形成募捐的“窪地效應”,獲得超出其所需求的善款。楊六斤在短時間內獲得超出500萬捐款,就是典型案例。實際上,無論是從楊六斤的個人生活扶助,還是其今後的學習費用,都不需要這麼多錢。公眾的慈善熱情可嘉,但不得不說,這其實也是慈善資源的一種浪費。因為許多人捐助楊六斤後,短期內或許不會再參與其他社會捐助。
  從中也可看出,一些募捐組織活動不夠專業、缺乏規範意識。之所以會形成募捐的“窪地效應”,就在於募捐的組織方式存在不當之處。如果在進行社會募捐之前,就計算和設定所需善款,即便有所超出,也不會出現失控情形。改變這種狀況,一方面是要進一步發揮專業慈善組織的作用,讓分散的社會慈善資源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利用;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民間募捐活動的組織水平,不能說相關機構只負責呼籲或發起募捐,卻對過程和結果放任不管。
  與此緊密相關,就是如何規範善款的使用問題。其中關鍵,就在於提高募捐的公開性,以及加強善款使用的規範性。公眾進行愛心募捐,往往並不重視過程監督。比如許多給楊六斤捐款的人,錢捐出後並不在乎這些錢會怎麼使用。但這並不等於受助者及相關機構不必向公眾公開善款賬目清單,也不意味著無論受捐多少錢都可以心安理得。公開善款賬目,不僅是在履行自身承諾,也是對善款負責的一種表現。將多餘的善款轉捐出去,也是社會慈善活動得以良性發展的必要之舉。例如,有的當事人在受捐後康復或死亡,若事前無說明,剩餘捐款理應轉捐給慈善機構,否則不僅極易引發爭議,也會打擊公眾的捐贈熱情。
  具體到楊六斤事件,問題並不複雜。既然其接受捐款數額巨大,且超過所需,一者應成立由社會機構、家屬和相關部門組成的善款管理委員會,商討善款使用方式,並向公眾公佈;一者,應在存留個人所需後,將剩餘捐款轉捐給公眾認可的慈善機構。在這問題上,既可由善款管理委員會協商,也可徵詢公眾意見後決定。也只有這樣,才不會讓這起愛心活動變成爭議事件,同時也有利於改變民間募捐活動的“窪地效應”。
  (原標題:如何改變公開募捐的“窪地效應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bpzmwz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